Sunday, August 07, 2005

大學時期的我愛看華語電影(一)《黑暗之光》by 張作驥

一部關於基隆盲人家庭的電影,基隆港市的氛圍從女主角康宜(李康宜飾)房間上的塗鴉烏龜開始,進而,這小房間的窗子,一直是觀望基隆海港景色的最佳點。新浪潮國片一向善用的長時間鏡頭,在黑片當中倒沒有「另人深刻」的表現。片中慣用fade out入一片漆黑後再度展開下個鏡頭,導演也許想在這瞳孔的放大收縮之際,讓觀眾體會感受「黑暗之光」?康宜回基隆家過暑假,這個家庭的結構很特別,父母失明(片尾才交代其實是繼母),弟弟智障,另外還有幾位盲人朋友,因為康宜家本身也是盲人按摩院,似乎家中最沒有生理障礙的是康宜及爺爺(盧嬰飾)。但是片中所有輕鬆讓人發笑的大都是來自於習慣把話講兩次的智障弟弟-阿基(何煌基飾)。此外,這個家庭的處所也很特別:回字型公寓,及黑道兄弟鄰居。本片對於黑道兄弟間的義、仇如同《忠仔》一片,仍然有很深刻的描寫;導演張作驥自己也承認他一旦碰到兄弟的東西,就沒辦法克制。盲人生活、少年戀情、黑道兄弟、家庭親情交織在《黑暗之光》片中。

盲人的生活,呈現了一般,也呈現了令人驚奇之處;一般地仍以按摩院為生,驚奇的其一是具體呈現了盲人對明暗、色彩的想像、盲人眼中的世界及其敏銳,如片中,停電時盲人也能感受到停電、邱媽(謝寶慧飾)對月亮星星顏色的猜測及一坐就能分辨出是三菱的車等等。其二是搭肩排隊上街有趣的景像,同時康宜在旁轉述天橋色彩、鐵路經過等,這些對一般人而言平凡到理所當然、平凡到視而不見的周遭事物,此時,我們透過盲人,才清楚「見」到。這些片段一再指出,與常人相較,盲人眼盲而心卻不盲。

康宜與盲人之間的互動,經常呈現在天橋、長廊走動之間。在片初,康宜由一處經由長廊走向房子的另一處時,導演採用淡入淡出的剪接方式呈現,讓人對於走經長廊的時間有延長的效果,似乎也是在加強盲人朋友行動不便而緩慢的感受。康宜回到家,直到與阿平(范植偉飾)出遊/游,她總愛玩戴假髮,從中找尋女孩/女人主體性的遊戲。片中也有青少年的血氣方剛,翻桌打架,而衝突是根源於阿麟(鄧詠麟飾)自認為是康宜的男友。片中看到康宜這個勇敢的Y世代女孩,敢罵敢吼,也敢主動愛。在這樣家庭成長的女孩,或許比在嬌生慣養環境下長大的女孩更來的「完整」,這樣的環境促使、也允許康宜同時具有社會上認為的女性特質(愛美、心細、體貼、也會哭)以及男性特質(主動、勇敢),但是傳統上對於此類女孩的反對、憂慮(抑或恐懼?)的聲音,還是藉由蔡爸(蔡明修飾)的口中傳達了出來。康宜與阿平在船上的一段,尤其是康宜下水,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幕。首先康宜將兩手展開平擺,以為是要拿來表現Y世代受好萊塢式電影影響的浪漫主義情懷,而一直期待阿平的反應,但她就這麼往後躺,下水了,那種不但不依牌理出牌,反而無拘無束下基隆外海游泳(她怎麼敢,可是康宜就是勇敢),著實令我印象深刻;更高招的是,這幕從頭到尾,鏡頭都停在康宜身上,然後fade out,也許導演認為阿平的反應,用不著他拍出來,從康宜下海時,我們自己就在幫阿平演了。

阿平是外省第二代,由於父親與黑道大哥有過交情,在父親棄子而返往大陸之際,把阿平託付給了大哥。片中讓阿平也像個有障礙的人,無法用熟練的台語與黑道兄弟溝通。阿平帶著士校肄業(片中都講「士校沒畢業」)的「叛逆原罪」來到基隆成為黑道與白道間爭執的導火線,而最終導演以慢動作讓阿平緩緩走向海港、緩緩倒下、死亡。據導演所說,這一幕是用來向盧貝松致敬的。

結尾在一場炫爛的煙火中,帶入大家都所期盼見到的一幕:死去的爸爸跟阿平再度回到家中,康宜快樂地前往迎接,又提到了烏龜(康宜笑阿平的頭髮像烏龜),一切彷彿回到了原點。

Comments:
高中的時候在影展也有看過這部片,
挺有趣的,後來還買了DVD。

沒想到我大學聯考的作文也寫到這部片...
 
哇 你一定很愛這部電影 看完影展還特別買了DVD
 
您好^_^
我是張作驥電影討論版的版主夏洛特,
請問本文可以貼至我們的影評論壇嗎?
我會附上來源出處的!^^a"
期待您的回覆,非常感謝!

如需我的聯絡信箱:
charlotte3131@hotmail.com
 
Post a Comment

<< Home